青年加油站

“回村第四年,我给全村老人发工资!”

发布日期:2023-10-25    浏览次数:

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的一名95后小伙儿周建康在今年夏天做了一件很酷的事:拿着现金挨家挨户给村里的老人们发工资他用镜头记录下了每一个乡亲的笑脸。



他把视频放到视频网站上,获得近百万网友围观点赞。弹幕中不时飘过;“好棒啊”“大家都太开心了”“幸福莫过于此”“村里的人都好可爱”等评论。



今年是他回到家乡的第四年,他也成了乡亲们口中的“周老板”。不过,2019年年底周建康回到村里时,心里盘算的还是做自己擅长的自媒体,记录农村生活。恰好刚回来的那一年,村子里的李子树开始第一年挂果,这一品种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五月脆”,他想着,“要不试一试在网上卖李子?” 经过两年的失败,一路磕磕绊绊到了村里的李子成熟的第三年。“第三年了,我对自己说这次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没有独特的地方特色那就保证农产品的品质。没想到,这回真的成功了。他们严格筛选李子的果实大小和甜度:果实要大,甜度要高。长期在田地里学习研究,周建康对于农业知识了解得也越来越多了。



以前,村子里最热闹的时候要数过年了。这两年,全村人聚在一起采摘、发货成了比过年还热闹的时刻。甚至在第一车李子发走时和最后一辆车发出时,人们还放起了鞭炮,祈福顺顺利利。到了今年,他们又开始卖本地种植的小番茄,这一成熟季一共卖出了近150万元的销量。从采摘到打包每天有近200人参与。周建康感慨说:“这已经完全超过今年设想了”。

周建康在网上不断更新着视频,还收获了一群为他出谋划策的“云股东”,“网友们也会给我出主意,比如小番茄、李子等农产品的包装,还有一些专业人士提出的建议,对我来说非常有用,很多东西我就是在评论区里学的,然后再考虑是否适用”。



“回想过去一步步走过来,我就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不敢称带领乡亲们发家致富,我也只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给大家增加收入”。跳出“农”门又投身“农”门。“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新农人”“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姑娘我从小就知道病虫害给作物种植带来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

父母常年务农,家里的庄稼一直饱受病虫害侵扰,就是在那个时候,张寒苏内心有了今后投身农业领域的想法。



如愿考取安徽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硕博连读研究生张寒苏还没毕业就迫不及待地开始了一场“冒险”--跳出“农”门又投身“农”门。这个年轻人有自己的规划,瞄准智慧农业赛道运用所学为高效防控病虫害保障粮食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


undefined


张寒苏常年泡在地里,在全国多省份逐年进行调查全面摸清小麦赤霉病、条锈病白粉病、水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历年极易爆发的作物重大病虫害并进行数据采集。这一过程中,张寒苏慢慢发现很多村民只会凭借经验购买化肥、农药做不到因土施肥、科学选药,特别是在庄稼遭遇病虫害牲畜感染流行性病毒时,村民仍采取祖辈口口相传的方法进行医治,最终导致庄稼减产。

“作物病虫害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根本原因一在于病虫害发现不及时,二在于病虫害防治不精准,可以尝试开展作物病虫害的早期识别和动态监测服务大幅降低病虫害危害”。张寒苏的想法得到了学校老师的认可,也获得了学校的支持。

有了学校、研究中心做后盾,张寒苏有了更坚定的信念。事业一天天壮大起来,她的想法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弟学妹加入。




就在不久前,团队收到了一封来自六安市舒城县种粮大户王迎波的感谢信。“每年我们地里的庄稼都被病虫害损害,甚至吃光”,王迎波在信中写道。正是因为团队给他提供了仪器和精准防治的方法,家里的庄稼每年增收很多。



扎根大别山红色小店的年轻人从江苏南京回到家乡安徽的小山村开店,六安市金寨县的创业青年漆黎明从来没有后悔过。汪家祖宅至今已有360多年历史,如今成了一处文旅打卡点前些年,政府投资对老宅进行修缮改造2020年,漆黎明和父母从附近的斑竹园镇来到这里对老宅进行运营管理——大别山农耕民俗文化展览馆和老屋民宿各占一半。游客来的过程中不仅能体验吃住,还能参观农耕文化、学习红色知识。

金寨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漆黎明是个“红四代”,太爷爷漆承芬是革命烈士,牺牲时年仅35岁。漆黎明从小就知道“太爷爷很厉害,为国捐躯”。

2020年5月,民宿店铺开业每逢节假日游客都很多。2021年,漆黎明开始在线上宣传民宿并拍摄小视频,

每次有新面孔的客人来,他总要带着参观并介绍展览馆。

洪学智将军捐赠的棉衣皮、定均将军用过的灯以及《八月桂花遍地开》词作者罗银青的手提箱、太爷爷漆承芬的烈士证书都是他重点介绍的展品。



做家乡泥土地里的“生物学霸”。34岁的鲁德迅记得读初中的那3年,家里承包了100多亩鱼塘。他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划着小船帮父亲喂虾蟹。干完农活后,再趴在桌上写作业。秋天,他和父亲骑着柴油三轮车前往市场卖虾蟹,那段日子给他留下了对农业的美好印象。2014年10月,5名年轻人分别辞去工作,四处凑钱,到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洪林镇创业成立农业合作社。“90后能吃多少苦?肯定干不长!”附近老百姓对这群小年轻很是质疑。拌水泥、搬砖头、砌围墙……5人从厂区搭建做起,连建设排水系统都亲力亲为。他们用了5个多月时间让占地100多亩、包含19座食用菌大棚的种植基地逐渐成形,也节约了经费成本。

“虽然打心眼里很喜欢种植事业,但真正上手真刀真枪实践,才发现做农业很辛苦”。鲁德迅难忘冬夜里“挑灯夜战”采摘的日子,他会待在大棚里守到半夜,一旦发现菇子成熟就打着手电筒采摘,否则会错过最佳采摘时期。眼下,创业基地工人平均年龄65岁左右,鲁德迅预计5到10年以后会出现用工荒。这也是他最担心的问题,“农户和工人每天工作8小时,薪酬也比较优厚,但是几乎没有年轻人愿意干以后谁来种地?”长期研究生物的鲁德迅也想培养更多年轻新农人。“农业的研究、种植、销售是一个整体,年轻创业者要抱团取暖。一个人不一定忙得过来,只有掌握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年轻人才能干得好、留得住”


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是人才梯队中极富有创造力和适应能力的组成部分。青年人才参与实施乡村振兴有利于全面提升农村的现代化水平。

在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积极拓宽乡村就业空间既能应对青年就业挑战,也能化解乡村人才匮乏困境期待各类青年人才在乡村会聚,从新农人到兴农人、富农人形成带动乡村百业兴旺的青年力量!


文字来源 ℓ 共青团中央

图片来源 ℓ 共青团中央

编 辑 ℓ 郭云潞

校 对 ℓ 薛丹颖

初 审 ℓ 陈    雅

复 审 ℓ 徐    越

终 审 ℓ 王爱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