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援赞比亚玉米粉加工厂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中国员工和当地员工正在安装钢梁。

中企承建的坦桑尼亚天然气处理厂及管线输送项目于2015年10月竣工,实现输气发电,为促进当地发展作出了贡献。图为坦桑尼亚天然气处理厂。

由中国援毛里塔尼亚畜牧业技术示范中心培育的良种奶牛正在吃草。

巴西阿马帕州的农场经营人员正在查看农田的大豆产量情况。
在毛里塔尼亚首都努瓦克肖特东部约60公里,有一片沙漠中的绿洲。在这里,近千亩作物茁壮生长,上百头奶牛悠闲吃草。这里是中国援毛塔畜牧业技术示范中心。2013年我入职时,它还是一片不毛之地。8年间,我见证了中国专家和中国技术如何让这里绿意盎然,实现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让当地农民有了更好的生活。
长期以来,畜牧业是毛塔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广大农村地区的主要食物和收入来源。由于技术落后,农牧养殖的经济效益一直不高,全国市场上供应的牛奶有70%以上依赖进口。
示范中心专家组组长张洪恩告诉我,我们国家的畜牧业发展主要面临3个方面的制约因素,分别是荒漠化草场载畜能力差、畜牧业缺乏品种选育和科学的产业化经营等。中国专家正是围绕这些问题引进和运用先进技术,在示范中心开展种植、养殖和培训等工作,积累了宝贵的技术经验,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带来希望。
毛塔82%的国土是沙漠,漫长的旱季时,沙漠化草场难以满足牲畜的基本采食需求。为改善沙漠化种植条件,中国牧草专家克服高温、沙尘暴、毒蛇出没等重重困难,在这里扎根多年,先后开展了32个品种的饲草料作物种植试验。如今,示范中心已经摸索出一套符合毛塔自然条件的水肥控制和田间管理技术,实现了撒哈拉沙漠紫花苜蓿、高丹草等饲草料作物规模化种植。
为改善当地奶牛品种,示范中心的高级畜牧师采取科学育种,进行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为排除环境温度的影响,他们尝试了各种办法控制胚胎温度。目前,示范中心已培养了荷斯坦胚胎移植牛犊、法国蒙比利亚牛胚胎移植牛犊和杂交改良牛犊共计超过600头。泌乳期杂交一代奶牛日均产奶量已达到10—15升,胚胎移植奶牛日均产奶量预计可达20—25升,比当地瘤牛日均2.5升的产量有了巨大提升。
一项项丰硕的研究成果让示范中心在当地赢得了良好的口碑,毛塔农村发展部选派多批官员和重点养殖户来此参加培训。3年多来,已有超过1000人完成培训,涉及饲草料种植与加工调制、饲草料田间管理、现代化牛舍管理、奶牛选育等各个方面,回到家乡后他们又把所学教给更多人。一位曾经参加过培训的农民告诉我,经过他的传授和帮助,内马当地的许多农民都学会了中国技术,饲料草、牲畜的生长状况喜人,产量不断增加,大家的收入也越来越高,日子越过越好。
中国技术带来的改变,让毛塔政府和人民看到了现代畜牧业技术的巨大优势。目前,紫花苜蓿种植已推广到毛塔农村发展部本尼夏普农场和国家野生动物园等多个地区,还吸引一批外国农业公司进行投资,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不久前,毛塔政府专门成立畜牧业发展基金,筹集8亿新乌吉亚(10新乌吉亚约合1.8元人民币),计划在全国主要牧区投资建设7个良种牛繁育场,由示范中心提供种牛和技术支撑。
感谢不远万里来到毛塔的中国专家,他们的无私奉献为我们带来了最需要的技术,也让当地农民找到了脱贫致富的道路。随着中国技术的全面推广,我相信毛塔的畜牧业将迎来巨大发展。我也期盼更多中国专家和中国技术来到这里,为毛中减贫合作注入新动力,增进更多人的福祉。
(作者为中国援毛里塔尼亚畜牧业技术示范中心翻译、助理,本报记者周輖采访整理)
中国援赞比亚玉米粉加工厂建设项目——
现在我对未来的生活很有信心
罗伯斯特·姆万扎
我家住在赞比亚南部的蒙泽地区,过去家乡的大部分人都以种地为生。2019年6月,中国援赞比亚玉米粉加工厂项目落户蒙泽。参与这家工厂厂区建设的那两年是一段难忘的经历,不仅改变了我的生活,也让我的家乡有了新的变化。
2019年4月,我在新闻上看到中国企业要出资在赞比亚建造玉米粉加工厂。新闻中说,项目的建设将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有助于培养技术人才。工厂建设动工后,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前来应聘。
那时的我除种地外没有任何技能,负责加工厂建设的中国机械工业建设集团仍然录用了我,为我和其他新员工安排了细致的技能培训课程,这让我非常欣喜。中国员工为我们耐心讲解电焊技术,传授安全知识,耐心地指导我们如何在高空作业时保证安全。经过一周的集中培训,我初步掌握了电焊技能。正式工作后,我的中国老师又在实践中有针对性地帮助我,半个月后,我便具备了独立作业能力。
我非常感谢中国企业提供的工作机会,特别是中国老师教会了我赖以生存的技能。过去,我每个月的收入只有约1000克瓦查(约合357元人民币),一家6口人的生活紧巴巴。学会电焊后,我每个月至少能赚3500克瓦查,家庭状况改善很多,不用再为两个孩子的学费发愁,家里还买了电视机。我还推荐我的兄弟和朋友们来工厂应聘,他们中的一些人也通过学习新技术,有了更稳定的收入。
如今,家乡很多人都在工厂里找到了工作。最多的时候,有几百名当地雇员同时在这里工作。除了焊接技术,工厂还提供砌筑等技术的培训课程。
中国企业不仅教会我们本领,也对我们的生活关怀备至。在每月按时发放工资、缴纳养老保险的基础上,中国企业还为我们提供免费的西玛粉。西玛粉由磨碎的玉米面粉制成,是当地的主要食物,我因此节省了不少伙食费。疫情防控期间,公司还为我们准备了口罩等防疫物资,定期向我们普及防控知识。得益于公司严格有序的防控措施,工厂没有一名员工感染新冠病毒。
今年5月底,玉米粉加工厂全部竣工。这是蒙泽地区最大的一个现代化工厂,生产线全部采用先进技术,从原粮收购、清理、存储,到生产加工,再到玉米粉成品产出打包等各个环节均实现全自动化,令我们这些曾参与厂区建设的员工很骄傲。
我了解到,工厂未来可日加工玉米240吨,还将成为玉米粉加工生产实训基地,每年培训学员200人次。我相信,工厂投产后,我们一定能吃到更为物美价廉的西玛粉,我对此非常期待。
虽然我在玉米粉厂的工作结束了,但有了电焊技术,我已经在附近的工地找到了新工作,现在我对未来的生活很有信心。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文字来源:人民日报
责编:胡 蓉
审核:刘婉瑶